台灣戲曲中心

2012/4/14 
文化部    台灣戲劇藝術中心今動土



2016/6/29
 

自由時報    計算錯誤!戲曲中心大鋼梁歪一邊(註1)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耗資12億,隸屬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戲曲中心原預計明日(30)報竣工,目前確定竣工日期再度跳票,原因則來自於4月時大表演廳預計將懸掛72根吊桿的鋼棚之滑輪鋼梁因施力計算錯誤導致大鋼梁竟歪斜變位11公分,經過約1個半月的補強工程後,傳藝中心表示已無公共安全危險之虞,文化部次長楊子葆昨日視察園區後表示,對於工程延後責任將會釐清,也會追究責任。


傳藝中心表示,戲曲中心目前主體工程完工程度已到99.8%。

位於士林區、鄰近芝山捷運站的戲曲中心,由建築師姚仁喜所率領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是負責規畫設計,今年4月測試可容納1035位觀眾大表演廳的鋼棚懸吊系統時,竟發生只運用72根吊桿中的12根、吊重20噸,就發生鋼梁歪斜的意外,吊桿操作的繩索也發生磨損情況,

傳藝中心表示鋼棚的安全係數設定非常高,在原定的45噸又翻倍成為90噸,但在計算時規畫團隊忽略滑輪梁的水平拉力,才導致鋼梁變位,傳藝中心強調,即使變位仍在安全係數裡,但為了周全已立刻請團隊加強,又由結構技師重新估算力學,並在鋼梁周旁加了兩個斜撐梁還有兩根反力座,這兩隻斜撐梁可以承受斜壓力50噸以上,並且考量未來72座吊桿滿載運行,也保留反力座,目前吊桿與滑輪梁已調整完畢,之後會進行活載(72根吊桿滿載吊布景與道具等等)全部測試,預計進行最少3次測試,對於責任到底該如何歸屬?傳藝中心表示,對於計算錯誤的「小疏忽」,會再釐清相關責任。

傳藝中心主任方芷絮表示,預計將於7月底報竣工,9月閉館團隊先行試演,10月開始試營運。對於竣工日期跳票,昨日先到園區視察的文化部次長楊子葆指出,整體工程堪稱順利,處於準完工狀態,但細節收尾尚未完成,他強調文化部長鄭麗君仍秉持一貫要求,「如實、如質完工,絕沒有政治剪綵的壓力!」楊子葆進一步表示,戲曲中心的整體設計跟監造都有問題未能如期完工文化部都將會追究責任工期延後所衍生的罰鍰這些都不會少

楊子葆也說,預計10月就要試營運的戲曲中心仍未和北市府協商周遭的交通規畫,加上從最近的芝山捷運站走到戲曲中心路途未有任何遮蔭,這些都還要再改善。

戲曲中心占地1.8公頃,設有1035席大表演廳以及300席的實驗劇場,再加上音樂資料館,落成之後可望成為國內戲曲藝術家表演重鎮,傳藝中心今天上午簡介園區時,則指園區內外都充滿「中國特色」。但由於多次跳票之前所有排定的節目都取消或延後,方芷絮表示,目前預計7月底報竣工,10月開館試營運的首檔大戲將為明華園的《吆囉正傳》。


2016/6/30 
中國時報    戲曲中心救回歪梁 竣工再等等(註2)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隸屬於國立傳藝中心的台灣戲曲中心占地1.8公頃,設有1035席大表演廳以及300席的黑盒子實驗劇場與音樂資料館,落成之後可望成為華文世界最主要的戲曲表演場地。但從今年3月起,戲曲中心陸續發生支撐舞台上方吊桿的鋼棚歪斜變位,廳內玻璃帷幕與結構體不密合導致漏水,再加上台灣多強降雨,原本設計在屋頂上的集雨水桶超過負荷導致廳內積水,施工過程缺工缺師傅等問題,導致工程延宕,目前問題都已慢慢解決。


2016/1/3 
自由時報   故宮南院翻版/台灣戲曲中心未完工 劇團工地上班(註4)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坐落於士林區文林路上的「台灣戲曲中心」,原本預定去年底落成試營運,因進度落後,主體工程本月底才會完工,試營運時間要等到四月;但負責營運的傳統藝術中心,竟要求隸屬的國光劇團提前進駐,員工被迫在工地上班。

進度落後 趕工中未取得執照

國光劇團員工家屬向本報爆料表示,目前國光劇團去年十二月起已有約廿至卅位行政員工陸續進駐煙塵飛揚噪音不斷未完工也未取得執照的工地辦公;且元旦假期結束後,會有更多員工被迫進駐他們也被要求封口不得對外透露被迫在工地辦公之事


滿地泥濘鋪木板 傳有員工受傷


爆料者並提供滿地泥濘、僅鋪設木板連通的走道相片,指該路段為員工每日進出必經之路,天氣好時便滿布泥巴,下雨天更危險,聽說有員工跌倒受傷。記者聯繫國光劇團員工,但受訪者都低調表示不方便回應。


傳統藝術中心官員則表示,戲曲中心工期確有展延,目前整體完工程度約九成八,正分段驗收。預定三月中取得使用執照,四月中送水送電,四到九月試營運,十月開幕。未來傳藝中心下轄的台灣音樂館、國光劇團、台灣國樂團都會進駐,現在在宜蘭上班的傳藝中心主任方芷絮,也會改在戲曲中心上班。


劇團木柵處租約到期 才緊急入駐


方芷絮坦承國光劇團先進駐工地,並解釋是因劇團之前位於木柵的辦公室租約在去年底到期,加上戲曲中心原定去年底完工,所以今年未編列租金,只好「緊急應變」。


傳藝中心官員說明,戲曲中心分為A、B棟,為了安頓國光劇團,十月便召開工程協調會,B棟分段驗收後,讓部分國光劇團員工和工程人員,自十二月中旬開始進駐B棟臨時辦公室,「出入都要求他們戴安全帽,一切依規定辦理。」

記者查看現場,發現基地面積約一.七六公頃的戲曲中心,目前仍堆積許多砂石,綠化和植被也未完成,現場怪手穿梭,工人忙於施工,的確有看似行政人員者開轎車進入,但因門口保全管制,無法入內拍攝和訪問。


2014/7/24 
nownews   士林「臺灣戲曲中心」上梁 歷經2年終完成雛型(註3)
歷經2年施工過程,由文化部興建的「臺灣戲曲中心」終完成雛型,於今日(22)舉行上樑典禮

建築構思源自於傳統戲曲舞台「一桌二椅」,設有一座1,055席表演廳及一座300席實驗劇場,還有音樂資料館。該中心預計104年8月完工。105年啟用。文化部政務次長李應平表示,以後,國光劇團、台灣國樂團、台灣音樂館將正式進駐,不僅是國內第一個擁有常駐劇團的專業劇場,亦是「節目製作」的創新平台,協力打造台灣戲曲品牌,發展成為華人世界的戲曲中心。

為順利銜接劇場營運及為落成啟用提前暖身準備,文化部傳藝中心自103年6月起啟動「臺灣戲曲中心城市社區擾動計畫」,以「行動戲曲舞臺」從戲曲中心所在地的士林區拓展到北投區、中山區、大同區;104年更將擴延至新北市的蘆洲區、三重區,精心安排超過100場以上的大小表演、講座、工作坊、藝術快閃等推廣活動。


2014/4/24 
中國時報   台灣戲曲中心定名 Xiqu濃濃台味(註5)
位於台北士林區的「台灣戲曲中心」,昨天正式定名,預定明年8月試營運,105年正式啟用。屆時包括國光劇團、台灣國樂團、台灣音樂館都將正式進駐。

文化部長龍應台昨日主持宣告記者會,除了正式定名為「台灣戲曲中心」,英文名稱也不採西方的「theather」字詞,直譯為「Taiwan Xiqu Center」,「我們要用台灣的戲曲藝術面對全世界!」


2014/11/19 
工程會新聞稿   工程會訪視國立台灣戲劇藝術中心 (註6)
設立「節目製作R&D」,以自製節目合製節目與客製化服務操作引進「臺灣原創」的品牌概念,創造臺灣戲曲的當代價值,逐步累積無形文化資本。並可作為社區藝文、藝術教育與觀光休閒場域,將聚集戲曲、音樂、表演專業工作者,藉由專業表演者經驗分享、藝術賞析,引領民眾認識、親近傳統戲曲。

顏久榮表示,本計畫創造一個可以讓觀眾、演員和樂手交流的表演藝術空間,形塑本土劇場美學,建立文化地標。其中主體工程進度已至55.52%,稍有落後,已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督導專案管理單位應就施工界面問題妥予協調解決,並儘可能廣開工作面,持續督促承造廠商增加工班,全力趲趕工進,以達成明年5月完工12月啟用之預定目標

「國立台灣戲劇藝術中心」為興建容納1,055人的大表演廳、300座席綜合排練場,以及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及臺灣音樂館等表演團隊及單位的辦公、排練及其他供保存、傳習傳統藝術之空間,總樓地板面積40,350平方公尺,其中包含2層的地下停車場及8層地上建築物,主要包括大表演廳、綜合排練場、表演團隊使用之排練場地及廂房、樂器廠庫等空間,以及各進駐單位使用之行政辦公空間。未來將由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所屬國光劇團、台灣音樂館、台灣國樂團進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駐院劇團的專業劇場。


2014/4/24 
文化部新聞稿    「臺灣戲曲中心」正式定名 後年啟用 龍應台:華人世界戲曲藝術的必訪碼頭(註7)

文化部推動中的基礎工程在長期鴨子划水後,一一推出。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後,全國第一座「戲曲中心」即將誕生。文化部長龍應台23日邀請近廿位戲曲藝術界的翹楚人物,實際探視位於臺北士林明年下半年即將完工的戲曲藝術表演場館,並正式命名「臺灣戲曲中心」。龍應台表示,戲曲傳承了民族美學,但也融入創新意念,進入當代生活;臺灣匯聚了傑出的戲曲團隊與表演藝術家,很願意打開大門與全世界交流,她相信「臺灣戲曲中心完工後,一定是所有華文世界戲曲藝術必訪的碼頭!」

臺灣戲曲中心佔地一點八公頃,預計104年8月試營運,設有1,055席大表演廳、300席實驗劇場各一座,另有音樂資料館,集專業表演、戲曲資料典藏、節目製作於一身,軟硬體兼具。文化部所屬傳統藝術中心,將以宜蘭、臺北、高雄為基地,傳承推廣戲曲藝術與民族美學,藍圖布建更趨完備。

近來文化界憂心臺北地區的展演場所不足問題,事實上105年將會是表演場館啟用的高峰期,臺灣戲曲中心即是其中之一。龍應台部長為使外界了解工程推動情形,特別邀請戲曲界人士包括廖瓊枝、林谷芳、陳錫煌、魏海敏、王海玲、吳興國等實際前往參訪,建築師姚仁喜並親自現場解說。這群表演藝術家們站上大表演廳舞台時都激賞不已,國光劇團名演員魏海敏一看到未來將有升降舞台,就驚喜連呼「整個作戲的感覺都出來了!」藝師廖瓊枝、陳錫煌也十分振奮,「傳統藝術界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讓國際人士來此看到臺灣最精緻的歌仔戲、布袋戲。」林谷芳教授樂見全新的演出環境,可以聚合各類型傳統藝術,「匯聚巨大能量」吸引各年齡層,特別是年輕人願意來此親近戲曲表演。

臺灣戲曲中心除了嶄新的表演設施環境,更強調整體表演質感的提升。完工後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的專業人力將正式進駐,活化場館精神內涵。龍應台表示,臺灣戲曲中心將是「節目製作」的創新平台,推陳出新,致力開拓海內外市場,成為戲曲藝術綿延不絕的泉源。而臺灣音樂資料館豐富的音樂採集蒐藏,更可在數位匯流時代,扮演「智財創價」的推動引擎。

龍應台強調,「傳統」絕不代表不"當代"、不流行、不能成為社會主流,「把戲曲這樣深層的民族美學重新帶回當代生活的中心,表現的就是臺灣人的文化自信!」她說,正式命名為臺灣戲曲中心,而不是引用外國人熟悉的歌劇、劇院字眼,「就是文化主體的宣告,由我們自己來定義自己的美學。」龍應台引崑曲「老幹新枝」從臺灣成功推廣至全世界的經典為例,「傳統藝術進入當代,臺灣扮演創新的先驅者;臺灣戲曲中心可以成為華文世界最主要的聚光點,所有戲曲藝術家都以站上這個舞台為榮!」

基於傳藝中心在宜蘭經營傳藝園區的成功經驗,傳藝中心再度扛起擦亮傳藝光點的新任務,於臺灣戲曲中心成立管理中心,進行跨域資源整合,啟動臺北的臺灣戲曲中心成為培育創作的引擎;並以宜蘭傳藝園區的經營實績,擴大民間參與,深化傳統藝術與當代生活的結合。位於高雄的臺灣豫劇藝術園區則透過資源共享,培養南部欣賞人口,成為南臺灣戲曲藝術的新熱點。文化部更將積極面對人才培育的嚴峻使命,「以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廖瓊枝、魏海敏、吳興國!」

臺灣戲曲中心啟用後,至少65%的場地檔期將對民間演藝團隊開放,為臺灣戲曲中心凝聚能量,文化部自今年6月起以機動的「行動戲曲舞台」進行睦鄰巡演,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通力合作,用傳藝「擾動」社區,讓更多民眾成為戲曲節目的愛好者。行動戲曲舞台將由士林、北投,逐步向外延伸至中山、大同以及新北市蘆洲、三重,共計推出上百場的表演、講座、工作坊、藝術快閃等推廣活動,吸引民眾親近戲曲藝術。



2014/1/1 
 「臺灣戲曲中心」官方相關資料  原始連結




建築計畫概述
軟硬體兼備的戲曲劇場新星

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與福國路間、美國學校舊址的「臺灣戲曲中心」(The Xiqu Center of Taiwan)隸屬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鄰近臺北捷運芝山站,基地面積1.7625公頃,委託姚仁喜建築師主持之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於2012年4月正式動土興建,經過兩年的施工過程,已於今年春天逐漸展露出建築主體的外觀與輪廓,預計2015年下半年完工、試營運後,將於2016年正式啟用。 該中心建築構想來自傳統戲曲「一桌二椅」概念,設置有大表演廳(1,055席)、實驗劇場(300席)以及臺灣音樂資料館,集專業表演、戲曲資料典藏、節目製作於一身,軟硬體兼具。預計未來完工後,不僅可有效疏解大臺北地區專業表演場所不足的問題,亦可全面提昇臺灣傳統藝術劇場作品的專業性與精緻度。



建築特色 
一桌二椅,建築構想源自虛擬寫意的戲曲舞台

臺灣戲曲中心在施工上的重大挑戰主要源自姚仁喜建築師「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建築理念,其外牆順應山群的斜率,採用大角度斜面設計,以提高建築物外觀之藝術性。由於此特殊結構形式施工不易,精密詳實的施工過程難度亦相對提高;此外,專業表演場所建築聲學與模擬特殊性之高度要求,也是工程在進行外部隔音與最佳聲學殘響效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從建築體精準的要求規格即可展現臺灣戲曲中心在建築工程的高度精細品質。 由於戲曲舞臺的空間基本是固定的、有限的,但在虛擬寫意的劇場裡,則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藝術而突破舞臺既有空間,「方寸千里、咫尺江山」,舞臺的空間是具有流動性的,可以隨時變化、無限延伸。因此,建築師便以傳統戲曲中的「一桌二椅」來暗示建築量體的基本場域,即為臺灣戲曲中心南、北兩棟建築(實驗劇場、大表演廳),配合虛擬實境的舞臺變化;臺灣音樂館的坐落位置則形同京劇表演中的「客座」,巧妙的將戲曲藝術中的超脫現實侷限的寫意表演手法鑲入建築設計裡,使該中心基地如同舞臺,將表演中「虛擬寫意、靈活轉化」的奧秘巧妙的呼應在建築量體,外觀的造型與進駐內涵互為表裡。

在臺灣戲曲中心的空間中,建築化身成一桌二椅的戲臺,所有使用建築內外空間的人們成為在此表演的演員,人們踏上椅子、跨上桌子,像是《華容道》中關羽在高處面對兵敗狼狽的曹操,又或像是《借東風》中站在祭壇上的諸葛亮;期望民眾不只是來看傳統戲曲演出,而能充分利用空間,讓建築成為所有人的舞臺。接續的空間整體規劃則由一長方盒子為發想點,運用幾何形體的各種趣味性,依循著-起、承、轉、合的秩序來鋪陳及堆疊於基地上,並配合著戲曲演出時的節奏-亮相、開展、圓場、結局串連整個建築量體的建構。



劇場空間 
大小兼備,靈活運用-自在的戲曲舞台空間對話

››大表演廳(1055席)
大表演廳融合戲劇與音樂兩種不同表演形式,所有建築元素運用都是為了拉近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在側邊的包廂,使人想起歌仔戲在街頭演出時的人山人海的場景,為了使佈景和演員儘可能靠近舞臺前緣演出,縮小鏡框前的空間,增加演員和觀眾的親密感。

座位區的規劃為另一項重要的特色,觀眾的視覺感受不再是只能看見舞臺而已,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和感受到其他的觀眾,能同時感受到個人和集體的反應。全場觀眾的情緒和反應,也在演員面前毫無保留的展開。

空間的設計概念結合傳統戲曲及國樂等多元的表演方式,在設計構想中處理舞臺美學上的相似及不同處,具有鏡框式舞臺、三面式舞臺及管弦樂團等多元使用型式。



觀眾席的部分結合了移動式階梯座椅平臺規劃為全平式的平面,配合升降樂池的使用,提供劇場內有更多表演型式的可能性:搭配臺口升降平臺和活動式觀眾席座椅,就可以變換成雙面式舞臺,這樣的配置在很多劇場都有,特殊的地方在於這個劇場的側邊包廂除了可以做為觀眾席,更能夠做為演員演出之用,使演出充滿驚奇,協助傳統戲曲的導演和設計者能夠重新詮釋傳統演出,劇場工作者去探索和發展。

而為了輔助樂團或合唱團等音樂性演出,提供活動的塔式音響反射板以及天花音響反射板,組合成音響反射罩。音響反射罩能夠使音量集中延長反射時間,配置可以依照樂團的規模大小而變更。

規劃改良式鏡框開口,可以解決傳統鏡框過於深遠的問題,ㄧ般常見的鏡框區域包括有兩側燈光塔,橫跨舞臺兩側的燈光橋,防火幕和大幕等設施,而迫使佈景和演員必須在較上舞臺的地方演出,影響了演出與觀眾的親密感。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則規劃為平片式鏡框,包覆軟質透音的面材做為鏡框牆的使用,結合為懸吊吊桿和軌道做為移動式鏡框,可輕易滿足各種不同鏡框開口的需要。

 
››實驗劇場(300席)
實驗劇場將提供各團排練及實驗劇場的演出功能,並同時考量影音錄製及轉播的需求,相對於一般劇院,實驗劇場沒有經過裝飾亦没有深度的鏡框;實驗劇場的目的在於(重新)建立表演者和觀眾之間主動又密切的關係,所以環境上沒有分層座位,也沒有會令人分心的裝飾,讓觀眾脫離單純的消費行為而(再度)成為演出的參與者。

實驗劇場配置目的在於讓事情既簡單又靈活,座椅區結合簡單的臺車就能組合成不同的配置。搭配臺階之後,可變化成單面式舞臺、雙面式舞臺、三面式、環繞式及L形等等配置。



地板的結構簡單又實用,一個大型的升降平臺系統就足以變化多樣的觀眾席與舞臺配置,也能通道舞臺下的儲藏空間。另外,實驗劇場的燈光系統和歌劇使用極為相似,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實驗劇場沒有固定的掛燈區,以符合其實驗性性質。在音響系統的規劃上,活動式的揚聲器安裝在任何想要的位置,以滿足各種演出所需要的聲音和音像的效果。控制區位在劇場的後方,為了演出即時錄影及轉播的需求,透過網路技術在多媒體影音系統的標準化,本劇場內配置整體數位傳輸系統。


建築色彩 
低調、明亮、溫暖-質樸中迴旋著斑斕的戲曲元素

當建築師達成臺灣戲曲中心的基本空間需求後,便從建築功能與技術的實踐中逐漸發展本建築的色彩來豐富本建築的表情,其概念發想來自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用色及京劇戲服的顏色。 建築物色彩參照明清傳統色彩系統,強調量體所要傳達的意象,在色彩上選用較低調灰色的石材,創造出質樸、穩重卻又不失明性的第一印象,減少因過強烈的色彩而讓觀者失焦。作為都市的舞臺,中性色調的灰色山牆將龐大建築體隱身於環境之中,隨著與建築物的貼近,觀者的感官將從量體透過帷幕牆聚焦在表演廳的室內金色牆面,藉此視覺的轉移引導觀眾進入劇場。表演廳前方廣場為人潮聚集的場域,彷彿是觀眾坐在舞臺前欣賞京劇演員的演出,亦導引著觀眾進入臺灣戲劇藝術中心建築的核心-1055席次的大表演廳及300席次的實驗劇場。 在帷幕牆的外側因應造型及節能的考量,設置垂直向深淺不一的遮陽板,搭配選用的基色,將其有韻律的散佈在遮陽板的縫隙中,隨著觀者腳步的移動建築物將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 當夜幕低垂時,呼應劇場中的舞臺設計將燈光聚焦於五彩的遮陽板,而將灰色調的牆身隱於夜幕之中,表演廳前穿過玻璃帷幕透現的金色牆面,對照上方色彩斑斕的遮陽板,恰似呼應傳統戲服色澤華麗、紋飾精巧的經典樣貌。與戲曲舞臺上演員迴旋翻轉的歌舞身影,融合成最佳的聚光焦點。


未來展望 
傳藝光點,華文世界戲曲藝術必訪碼頭

未來,臺灣戲曲中心興建完成後,不僅將是國內第一個擁有常駐劇團的專業劇場,由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與臺灣音樂館進駐,更重要的是將以「節目製作R&D」為核心,為表演藝術產業連接「戲曲製作」、「市場測試」與「版權交易」提供協助平台,積極提昇其智財創價的高度藝術質感與價值,同時實踐其聚焦為華文地區當代精緻傳統藝術呈現場域,發展成為華人世界的戲曲中心,亦打造成為傳統表演藝術人才培育與交流之平台,塑造為新臺灣文化地標。

此外,為具體展現臺灣傳統藝術的文化精髓,基於傳藝中心在宜蘭經營傳藝園區的成功經驗,傳藝中心再度扛起擦亮傳藝光點的新任務,以宜蘭、臺北、高雄為基地,傳承推廣戲曲藝術與民族美學,藍圖布建更趨完備:於臺灣戲曲中心成立管理中心,進行跨域資源整合,啟動臺北的臺灣戲曲中心成為培育創作的引擎;並以宜蘭傳藝園區的經營實績,擴大民間參與,深化傳統藝術與當代生活的結合;位於高雄的臺灣豫劇藝術園區則透過資源共享,培養南部欣賞人口,成為南臺灣戲曲藝術的新熱點。



【註1】
【註2】
【註3】 
【註4】 
【註5】










【註6】
【註7】
【註3】 
【註4】 
【註5】

原始連結
原始連結
原始連結






台灣戲曲中心 台灣戲曲中心 Reviewed by Unknown on 清晨6:48:00 Rating: 5
技術提供:Blogger.